正文

教師評優(yōu)感言(教師評優(yōu)獲獎感言50字)_重復

心目中的好老師

怎樣才能做一名好教師?這是一個大眾話題。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百姓和社會輿論都對教師表達了種種希望,教師們自身也在進行反思。然而,卻很少有人關(guān)心少年兒童——我們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他們究竟想要什么樣的教師。事實上,教師職業(yè)因他們而存在,教師職業(yè)因他們而崇高。那么,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師究竟是什么樣的?讓我們來傾聽兒童的心聲——

教師評優(yōu)感言(教師評優(yōu)獲獎感言50字)_重復

教室的四周掛滿了兒童畫,天真的孩子們指著自己的一幅幅圖畫,講述著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場的教師們滿含熱淚,一邊聽、一邊記,一邊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這種嶄新的培訓方式,這種跟孩子間心與心的交流,對教師來說還是頭一次。

前不久,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班主任》雜志在全國范圍內(nèi)組織了“兒童心目中的好老師”征文征畫活動,共收到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3000名同學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是兒童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寫照,是兒童情感的自然抒發(fā)。兒童渴望什么樣的教育?兒童喜歡什么樣的老師?3000幅兒童畫把他們內(nèi)心的夢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3000幅兒童畫是對師德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檢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這些兒童畫面前都不會保持沉默。為了讓更多的老師了解孩子的心聲,北京市教科院將這些征文征畫作為教師培訓的極好教材,在全國各地開展了多次教師培訓,引起強烈的反響。

孩子渴望什么樣的教育

這一幅幅稚嫩的兒童畫和征文,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請看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學生瑞的話:

我喜歡老師的8個理由:

1.我們班設立了圖書角,每個同學帶2本課外書,沈老師卻帶來了6本,大家都愛看。

2.春游時,我把食品弄丟了,沈老師送給我一袋面包、兩瓶酸奶,其實她自己帶得也不多。

3.上次語文考試,我只得了85分,很傷心,沈老師借給我5分,讓我下次考試還給她。

4.沈老師買了一個漂亮的轉(zhuǎn)筆機擺在教室的書櫥里,我們再也不用擔心忘記削鉛筆了。

5.上星期,我不小心打碎了沈老師的紅墨水瓶,同學們都怪我。我哭了,沈老師知道后,沒有批評我,反而安慰我。

6.沈老師每天和我們一起背古詩。古詩文擂臺賽時,她得了第一名。

7.生水痘了,我一個人在家,很孤單。

沈老師帶了水果來看我,還給我補課。

8.大掃除時,沈老師不讓我們擦天窗,她怕我們摔著,自己擦了所有的天窗,累得滿頭大汗。

看了孩子寫的話,沈虹霞老師激動地說,這是怎樣的一份情愫呢?我再也抑制不住淚水潸然,早已淡忘的小事,孩子卻記得如此清晰,我該如何守住那份喜歡,那份源自內(nèi)心的真誠呢?

江蘇省贛榆縣城西鎮(zhèn)第二小學孫運芳寫出了好老師的十條標準:

1.老師不能偏向女孩子。

2.下課鈴一響,就讓我們出去玩。

3.春游上哪去先問問學生。

4.學生犯了錯請家長,學生干了好事也應該跟家長說一說。

5.能跟學生聊天。

6.老師要知道學生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

7.老師應當注意自己的外表。

8.老師應當控制自己的情緒。

9.學生參加各種比賽,老師應該在場鼓勵加油。

10.課間十分鐘應該看看學生愛玩什么。

內(nèi)蒙古一位學生闡述了他喜歡老師的理由:“我們老師講課聲音抑揚頓挫,準確、生動、深刻,情感真實動人,好像這些事她都親自經(jīng)歷過一樣,我們都喜歡聽她的課。”

蘭州市萬里小學四年級李欣彥同學這樣表達她對教師的渴望:“我心目中的好老師應當是一位知識淵博而又有心胸的人。我不注重她的衣著是否華麗、精美,更不注重她的長相是否漂亮,只希望她能認真講課,一絲不茍地對學生們負責。”

浙江省上虞市梁湖鎮(zhèn)江山小學李箐同學很喜歡他的老師,“她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對后進同學不諷刺、不挖苦、不放棄。”

江蘇省銅山縣張家集中心小學黃天同學開心地寫道,“您給我們上課的時候,會把一個人的錯誤講成笑話,我們覺得您很幽默。”“希望您能成為我們的大朋友,除了上課,還能和您說一說我們的苦惱,而且您還能給我們保密。”

當然,在這些畫和征文中,不僅僅有對教師的贊美,也有對教師的批評。在另一組征文里,同學們講述了他們的親身體驗,委婉地表達了對教師的不滿。

“老師總拿好學生作參照:你看看人家某某同學考得多好。”

“老師總是當著同學的面批評我們,其實,完全可以私下輔導我們一下。”

“你就是死貓扶不上樹。”“有的學生上課打瞌睡,教師用粉筆頭不客氣地打過去。”

“一次下課了,班長喊起立,幾個學生不起立,老師很生氣,讓我們重新起立,還有幾個同學不起立,結(jié)果,我們被罰坐了兩個小時。放學后,我們把沒有起立的同學揍了一頓。”

同學們的話語使老師們慚愧極了,他們看到了自己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深深為自己不經(jīng)意間給同學們造成的心理傷害而愧疚。他們深切地體會到,兒童渴望老師維護他們的自尊,關(guān)心他們的情感需求,給他們自我表達的自由。對學生公平對待、充滿愛心和友善的老師是孩子們夢寐以求的好老師。

和大量感人至深的征文相比,兒童用自己心靈畫出的畫更是催人淚下。有一位13歲的聾啞女孩畫了一幅《老師教我學說話》。一位耐心慈愛的教師認真地用自己的口型示范發(fā)音,女孩則努著小嘴努力地模仿,畫面是那樣地真切自然;更讓我們感動的是女孩用一只纖細的小手輕輕地撫摸著老師的喉結(jié)——她正在感受老師發(fā)音的震顫。這情景不禁讓人感慨“世界上只有一種教育,就是愛的教育”。

在一幅老師和學生做游戲的畫下面,學生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她和我們一起玩,一起學習,她把自己也當成了一名同學”。山東省博興縣第一小學賈樂成同學的畫簡直就是活脫脫的兒童課程觀,畫中的教師左手托著知識,右手托著天平,一男一女兩個同學端坐在天平的兩端,老師的身旁還放著計算機、豎笛、地球儀、籃球等兒童心儀的物品。不僅如此,老師的胸前還畫著一片湛藍的海,象征著博大寬廣的胸懷,他綻開的笑臉上被別出心裁地畫上了一只眼睛,仿佛是燦爛的太陽。

學生的畫和文章,讓老師們大吃一驚:“根本沒想到學生會有那么多的想法。”

從學生的眼中看自己,在教師們看來是教育生涯中令人稱奇的事,他們在心靈震撼之余開始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許多老師感慨道:這些拙樸卻又真切的圖畫和文字,帶給我們以強烈的沖擊。沒有想到孩子們的思維竟然會這么活躍、這么深刻、這么富有創(chuàng)造性。一位教師看過這些畫和文章后說,“我原來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但是和孩子們的要求一比,才發(fā)現(xiàn)自己還有很大距離!”

孩子們的話使教師們震驚了,他們說,過去我們總說是“為了學生好”,因此有時不注意方法,甚至簡單粗暴,而學生特別在意教師的方式方法。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應當是心與心的接觸,心與心的溝通,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需求,特別要關(guān)注細節(jié),因為細節(jié)帶給孩子的影響是久遠的、深刻的,學校每天的生活就是由無數(shù)個細節(jié)組成。因此,我們應當關(guān)注細節(jié),研究細節(jié),讓學生在細節(jié)中感受教育的魅力。學生在這無數(shù)個細節(jié)中成長,有時也是在一個個細節(jié)中受到壓抑、打擊。

孩子們的發(fā)言讓人感到心里熱乎乎的。來自北京市宣武區(qū)的教師說,孩子們用自己的畫筆,表達了他們期盼好老師的心聲,描繪出他們憧憬好學校的意愿。看了這些畫之后,真想流淚,它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教師應當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每一個孩子。

安徽的一位教師說:“學生一次沒考好,我們就另眼相待,幾次考不好,我們就將他定格為差生。學生的畫讓我們看到了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學生不僅需要老師給他們以知識,還需要給他們以人文關(guān)懷,需要平等、尊重、信任、理解,特別需要情感上的包容、關(guān)懷,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這些畫表達了兒童最響亮的聲音:好老師帶給兒童的不僅僅是教科書規(guī)定的知識與技能。其實,兒童更看重的是老師對他們的真誠關(guān)愛以及由此而獲得的情感體驗、發(fā)展的經(jīng)歷。”

對此,教師們深有感觸地說,教師要想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必須讓孩子喜歡自己,他們喜歡有豐富閱歷和廣博知識的教師,這是我們今后的努力方向。

來自安徽的一位校長說,我們感謝孩子,他們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雖然我們每天接觸孩子、面對孩子,但并不真正了解孩子,這些畫幫助我們真正走近孩子,了解孩子,重新審視教育的問題。這些畫面令人深思,我們花了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毋庸置疑是想給孩子營造發(fā)展的空間,但需要我們反思的是,當我們做這一切的時候,是不是以兒童的視角、從兒童的需要出發(fā)?反思我們今天的教育,我們應該怎樣尊重學生?

一些教育專家也發(fā)表了同樣的看法。他們說,這些畫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教育要滿足兒童的需求,那么,兒童的需求是什么呢?其實老師有時并不了解,而是憑經(jīng)驗,憑想當然。每一個學生就像是一個世界,兒童作為活生生的人都有需要尊重、接納的內(nèi)心要求。要做一名學生心目中的好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要學會“換位思考”,要設身處地地體察兒童的內(nèi)心需求,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考慮學生的內(nèi)心感受。因此,教師的專業(yè)修養(yǎng)離不開“兒童教育觀”,即把兒童的視角和情感需求納入教育過程,以兒童愉悅的學習方式設計和組織教學。

以兒童的視角思考教育問題

對于這項活動的意義,多年從事教師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和專家闡述了他們的看法。教育部師范司司長管培俊提出,希望這些直觀、拙樸而真切的圖畫和文字,引發(fā)廣大教師積極的反思,帶給廣大教師深刻有益的啟迪,幫助廣大教師塑造新的形象,以寬廣的胸懷關(guān)愛學生,以高尚的人格熏陶學生,以淵博的知識豐富學生,以文明的舉止引導學生,以現(xiàn)代教師的風采感染學生。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鐵道認為,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漠視兒童的感受,總是“應該怎么樣”、“不該怎么樣”,卻很少考慮兒童的感受、體驗和需要。過去,我們談論教育、談論教師,都是由教育專家談、上級領(lǐng)導談、教育科研人員談或者教師自己談,唯獨沒有兒童的聲音。好像孩子說不出什么,因而沒有必要讓他們談。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常常把學生假設成沒有情感需求的知識容器,給什么,他就接受什么,不需要選擇,也沒有能力傾訴,他們只要被動地接受、服從就行了。在教育的過程中,兒童并沒有發(fā)言權(quán),他們只是被動地接受。許多時候,我們強調(diào)滿足兒童的需求,可我們并不了解兒童,兒童究竟喜歡什么樣的學校,喜歡什么樣的老師,被我們嚴重地忽略了。

清華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史靜寰談了自己的看法:平時,在學校里,一些教師工作能力強,所帶班級成績好,被評為優(yōu)秀教師、骨干教師,而學生眼中的好老師并不是這樣的。我們自己認為的好老師,與學生期待的好老師有時是不一致的。其實,對于教師的許多做法,學生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比如,“對于基礎(chǔ)知識,老師總要求我們在課下掌握,而課下又發(fā)給我們大量練習題,我們哪有那么多的課下?”“做的題不少,就是沒有看書的時間,沒有想的時間,全是機器般地做題,不去思考,下次做題仍不會。”

史靜寰老師舉例說,某地有一所小學和初中混合校,領(lǐng)導認為難管理,比如做操,混在一起,太亂,不整齊;老師也認為小學、初中混在一起不好,秩序亂,不好管理。

而史老師問:發(fā)生過沖突嗎?他們回答:“沒有。初中生知道照顧小學生。”“我們學校條件好,其他學校都是小學和初中分開的,我們一起討論教學、備課,很開眼。還去初中聽課,感覺很有收獲,這幾年聽得少了,教師不能自己聽初中的課,希望學校組織,這樣有助于小、初過渡。”

課間操后,與一群二年級的小學生交談:

問:你們喜歡這所學校嗎?答:喜歡,我姐姐也在這所學校,上初中。

問:你姐姐也喜歡這所學校嗎?答:喜歡,我還沒上學,她就和我說起過。

另一學生說:我見過她姐姐,還和她姐姐說過話呢。史老師說,可見,這種小學、初中的混合校,學生很喜歡。

通常,我們習慣于從成人的視角安排、實施教與學活動,而漠視了學生的需求。福建東山縣后林小學李育生老師講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一次到一所學校聽課,被那精美的“教學長廊”所吸引,信步走過去,這個教學長廊比我還高。“這么高,孩子看得見嗎?”我請來一位學生,讓他也看看,只見他仰起頭,很費力地看著。我問他覺得怎么樣,他告訴我看不清楚。孩子的一席話,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們的布置是要給孩子看的,可他們卻看不到。而到另一所以美術(shù)教育聞名的學校參觀時發(fā)現(xiàn),在該校的走廊和教室的墻上,到處掛著世界名畫和學生創(chuàng)作的美術(shù)作品。然而與其他學校迥然相異的是,這些畫都掛得很低,有些居然低到成人腰部的位置。校長解釋說:“對于大人來講,是吃力些,但對于兒童而言,卻正好呀。”這就是一種育人的理念,它企求一種深切的慰貼,那就是站在兒童的高度,與學生的眼光平等地對視,平等地交流。

北京教育學院教授季平舉例說,有一次,她去一所學校,發(fā)現(xiàn)學校建得很美,常常有外人來參觀學習。然而,就是這樣一所美麗的學校,在學生的心目中是怎樣的呢?請聽聽學生怎么說。她問學生:“你喜歡這所學校嗎?”

“不喜歡。”學生回答。“為什么?”季平接著問。“沒地方玩。”“教室太擁擠,東西沒地方放。”“上廁所要走很遠的路。”學生的回答令人深思——我們該如何滿足兒童的需要?我們該如何以兒童的視角審視學校的教育教學行為?

3000幅兒童畫帶給人們的思考是深刻的,長久的。作為教師、作為學校、作為社會,對于我們的孩子究竟了解多少?兒童是教育事業(yè)的服務對象,他們的學習需求與學習體驗的滿足程度,是判斷教育成效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評價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的根本尺度。滿足兒童的學習需求,不僅要提供科學的知識,應用的技能,還應以人文關(guān)懷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兒童作為活生生的人,都有被尊重、接納的內(nèi)心需求,所以,教師要體察兒童的情感需要,實施適合他們需求的教學,教師的專業(yè)化應兼具科學和人文的品質(zhì)。

【新聞背景】

199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范圍內(nèi)進行了一次國際兒童書畫大賽,邀請8 ̄12歲的在校生,憑他們的自然感受,用文字或圖畫的方式回答“怎樣才是一位好教師?”此次活動共收到來自50個國家的500多名兒童用自己的童心完成的作品。一幅幅充滿童真的圖畫,一句句洋溢愛心的話語,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說盡了孩子們內(nèi)心蘊藏的對好老師的熱切期盼,展現(xiàn)了他們渴望老師關(guān)愛的內(nèi)心世界。來自墨西哥的11歲的扎依拉小朋友,借用珍貴如油的春雨撒向干裂荒漠的畫面,贊譽老師對于學生就如同滋養(yǎng)土地的雨水。新西蘭的9歲的小羅絲滿懷希冀地對老師說:“你待人和善友好,充滿信任。你應當傾聽我們的心里話,了解我們每個人,千萬不要發(fā)脾氣、不理睬我們。”來自葡萄牙只有10歲的小朋友卡特麗娜寫道:“一個好教師不僅是上課,更為重要的是,她帶給我們新的思想,幫我們明白很多事情,她能使教室成為樂園,而不是監(jiān)獄。”這些畫深深地觸動了我國的教育研究工作者。據(jù)北京教科院副院長張鐵道介紹,一年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班主任》雜志在全國范圍內(nèi)組織了“兒童心目中的好老師”征文征畫活動,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活動,他們收到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3000多名同學的作品。這些畫寄托著兒童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對于美好生活的希冀、對于好老師的渴望。每一幅畫,都是孩子心靈的吶喊與呼喚,稚嫩的筆觸表達了他們期盼好老師、感謝好老師的心聲。在這些畫面前,我們觸摸到了孩子幼小心靈深處的東西,使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為之震顫。正因如此,這些來自于服務對象的直接反饋,已經(jīng)成為教師教育最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