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么父母都疼愛孩子呢(為什么父母都疼愛孩子的原因)

關于題目本身不能認同,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疼愛孩子,或者說有些父母的“疼愛”是達引號的,他們對孩子的這種愛不是無私的,需要以孩子的無條件服從為回報。這樣讓人窒息的愛無法收獲孩子的愛。

關于這個問題,球媽這樣回答。

為什么父母都疼愛孩子呢(為什么父母都疼愛孩子的原因)

我感覺孩子愛父母和父母愛孩子同樣深。但是愛的方式有所不同。而且每個人的表達方式和感受方式都是不同的。

作為父母的我們愛孩子是天然的,但這種愛不要摻雜太多渴望回報的成分,更不能刻意去感動孩子,非要孩子體會到父母多愛他。有時候愛在無形中注入孩子的心里,比你用話語表達出來更有意義。

最后千萬不要用物質(zhì)去衡量你愛孩子的程度,孩子暫時沒有經(jīng)濟能力,即便將來有經(jīng)濟能力,也不要總希望物質(zhì)的回報等同與愛的回報,這樣,就把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看的太狹隘了。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你同意嗎?

馬卡連柯認為過分溺愛一方面是偉大情感的付出;另一方面這種過分付出又是一劑毒藥,會毀了孩子的未來。

溺愛不是愛而是害。愛是有邊界的,自立、自理、原則、正義、是非對錯、道德、法律等都是愛的邊界。溺愛是愛超出邊界的行為,過分溺愛則是家長用“愛”踐踏原則正義,無視道德法治,逐漸泯滅孩子的是非對錯判斷標準的錯誤表現(xiàn)……

父母對孩子的愛和撫育不僅是一種出于動物原始的本能,更是一種社會責任、道德義務、法律義務。愛孩子是一種美麗而自然的親情流露,也是社會美德的傳承和發(fā)揚。那么,溺愛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一是溺愛的產(chǎn)生離不開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大背景,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物以稀為貴,孩子只有一個,作為父母對孩子傾注更多關愛也是人之常情。特別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更是捧在手心怕摔著,含在嘴里怕化了,關懷備至,照顧有加。說不得,罵不得,更打不得,很容易失去邊界感。二是孩子是遲到的愛如大齡獲子、試管嬰兒、不孕不育等諸多情況造成的孩子遲到,都會加劇父母對孩子的格外珍惜呵護以至于過分關愛。三是父母缺乏應有的價值觀或者家庭教育不當?shù)儒e誤教育通過溺愛表現(xiàn)出來。四是忽視溺愛的危害,缺乏長遠眼光。認為孩子還小,不打緊,等長大了自然會變好的。

生活中溺愛表現(xiàn)為以孩子為中心,孩子說了算,大人圍著轉(zhuǎn),凡事順著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大人心甘情愿;孩子的事大人做,包辦代替;滿足過分要求;面對孩子的錯誤采取包庇縱容等。

溺愛的危害巨大且長遠。它使孩子養(yǎng)成依賴、好吃懶做、自我中心、自私、缺乏規(guī)則意識、獨立性自理能力差等等不良習慣和表現(xiàn)。

溺愛猛于虎!如何預防溺愛發(fā)生呢?父母不斷學習,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重視自身修養(yǎng),身教勝于言傳;家庭和諧,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建立平等的關系,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yǎng)孩子學會勇敢面對錯誤,做到知錯就改等等。

希望廣大家長認識到溺愛不是愛,而是害。學會分清愛的邊界,切莫愛之過,恨之切,后悔莫及!

同意。這讓我想起了電視劇《都挺好》里面蘇家的三個孩子。

蘇家大兒子蘇明哲,學識很高,少年時就已離家遠赴國外求學。他最擅長站在道德制高點拉偏架,完全無視妹妹的心酸經(jīng)歷。

自強獨立的蘇明玉是蘇家最成材的孩子,但在家里她卻是最不受寵的,學生時代就被趕出了家門。

二兒子蘇明成是家里最受寵的孩子,蘇母在世時對他有求必應。他說要旅游,蘇母馬上笑瞇瞇的掏錢。同一桌吃飯的蘇明玉想要點錢報補習班,希望能沖刺清華,蘇母卻當即否定。她堅持認為女兒沒資格花冤枉錢讀好的大學,只讀一個免費的師范最好。本來,花錢支持兒子旅游這事兒無可厚非,可是兩相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蘇母對蘇明成有多溺愛。

蘇明成是家里嘴最甜,花錢最多,也最受寵的孩子,最終他成為了一個什么樣的人呢?看了電視劇的人都知道,他是個標準的“媽寶男”,他不僅啃老,性格缺陷還特別多。除了擅長討好母親,這個人幾乎一事無成。二三十歲的大男人,依然像一個被慣壞了的熊孩子,他暴躁易怒,無法與人和平相處,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妹妹不聽話?打。老婆不聽話?還打。照顧父親全靠外賣……總之,他是家庭教育中最失敗的案例。

很明顯,蘇明成就是被溺愛過多才成為了一個只會窩里橫的“媽寶男”。如果不是蘇母毫無底線的縱容,他不會任何事都以自己為中心,更不會不知天高地厚,完全不顧及他人感受。

蘇明成的性格導致人生路越走越窄。好在他只是電視劇里的角色,編劇可以給他一個尚可的結(jié)局。現(xiàn)實中受到過多溺愛的孩子,除非父母強悍到可以庇護他一輩子,否則只會像蘇明成一樣越來越不成器,更不懂得珍惜人世間的美好。

關注小語分分,關注兒童學習力,探討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