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精準扶貧系統(tǒng)培訓簡報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教育精準扶貧系統(tǒng)培訓簡報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你家鄉(xiāng)有歷史文化村落嗎?它還好嗎?
四川江油市青蓮鎮(zhèn)是李白故里,現(xiàn)在是詩歌小鎮(zhèn)。這里有李白碑林,有隴西院,有粉竹樓。走在這塊土地上,撲面而來的是大唐詩風,一處景點,一片落葉,你都覺得是詩。樓臺亭閣,粉墻小院,無不有李白詩魂……
有,江山市鳳林鎮(zhèn)南塢村位于浙贛邊界,四周青山環(huán)抱,自楊氏始祖宋御史尹中公遷居南峰(今南塢村)以來,已有近800年歷史。該村有文物點22個,古民居96處,其中,楊氏宗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八角井、峽山寺為市級文保單位。楊氏宗祠分內(nèi)外兩個祠堂,是衢州市唯一保存完整的“一村一氏二祠”。
我給大家介紹的是國家級傳統(tǒng)壯族村落:馬碧村。
對于這個地方,之前我不怎么去關注。本地公眾號的一些報道,以及文山州文聯(lián)刊物《含笑花》,“馬碧村”這三個字,就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馬碧村隸屬于文山廣南縣者兔鄉(xiāng)者莫村委會。馬碧村共133戶683人,其中桿欄式民居保存較為完好的有118戶,是者兔鄉(xiāng)乃至廣南縣壯族桿欄式民居保存最為完好的民族特色村莊之一。
村內(nèi)桿欄式民居修建年限久遠,部分民居已越百年歷史,村莊民居遍布馬碧河兩岸,形成極具特色的峽谷風光。2018年,馬碧、革里、板江獲批國家級傳統(tǒng)村落。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借助高速公路、高鐵時代的到來,生活正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壯族的傳統(tǒng)手工藝、壯族建筑、民間戲劇沙戲等,正在被時代摧殘。
如今,文山州正在如火如荼地搞下鄉(xiāng)扶貧、清理危房等活動。很多地方的老房子都拆了,留給后人的,或許只是墻上的幾張泛黃的照片。
千年壯寨馬碧村,被評為“最美民族村”之一,那真是幸事。
文山州富寧縣,讓壯族山歌走向世界。而者兔馬碧村,讓“欄桿式民居”得以保存。任何的旅游開發(fā),都應考慮到環(huán)境問題,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云南大理某景區(qū)、文山某景區(qū)被點名批評,不得不讓人深知。
千年壯寨馬碧村,保護傳統(tǒng)民居、傳承壯族手工刺繡、壯族美食(花米飯等)這些方面,令人欣慰。
翁丁村,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xiāng)下轄自然村,中國傳統(tǒng)村落,位于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xiāng),村域面積6.3平方千米。
翁丁村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原生態(tài)佤族村,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藝術審美、科學研究、村落格局和建筑價值,是恢弘的佤族司崗里史詩的完美呈現(xiàn)。翁丁,在佤語中的意思就是云霧繚繞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湖 之靈秀的意思。翁丁最為神秘的吸引力,也許就是任何人都要洗耳恭聽的村寨心臟——寨樁、寨心、司崗里。
2012年12月17日,翁丁村被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
翁丁建寨有400多年歷史,為楊氏家族首先建寨,所以寨主職位在楊氏宗族中世襲繼承。佤族習俗誰先第一個建寨誰就是寨主,翁丁村民早期是從緬甸佤邦紹帕、紹興等地遷到滄源芒回,隨著人員不斷增多,田地不夠耕種,楊氏就帶領9戶人家遷至今翁丁村,楊氏就成了頭人,經(jīng)過400多年的發(fā)展才形成了楊氏、肖氏、趙氏、田氏四大姓氏以氏族為單位連片居住的生態(tài)村落。
翁丁村解放前屬控角土司管轄, 1971年首次用“翁丁”作為這一片區(qū)的地名,當時是翁丁大隊,后經(jīng)過幾次改動,1988年改為翁丁村。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精準扶貧系統(tǒng)培訓簡報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精準扶貧系統(tǒng)培訓簡報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