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
幼兒和小學教育就是為人生成長打基礎、定基調(diào)的教育。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人生成長起源于幼小,如果把人生成長比作大樹的成長,那么幼小學習就是拔節(jié)、成型最關鍵的時期,樹木生長的曲直、高低全憑在幼小階段打下的基礎?!爸Z貝爾獎”是全世界上地位最高的獎項,“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一直被人們所崇敬。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的呢?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么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里學到了什么呢?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里,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幼年品行最可塑
幼小階段學習與人協(xié)作的技能
人是社會性群居的,沒有一個人能夠脫離同伴獨自存活,幼小階段的學習就是習得如何與同伴進行協(xié)作、分享。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單個個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于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與同伴協(xié)作互助、不借助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類社會的主體就是盡最大可能與同伴分工、合作,將各自的優(yōu)勢能力都盡皆施展出來,讓個人能力勞動效能最大化,比如原始社會以部落或氏族的方式群居,今天的人們以家庭為最基本的單元參與社會生產(chǎn)分工合作,其本質(zhì)就是為實現(xiàn)個人能力貢獻社會建設效能最大化。
幼小階段教學的根本是引導孩子們適應集體生活,幼小階段的教學多以游戲娛樂為主,對于知識的教學也多與生活密切相關,比如識字、基本算數(shù)、認識動植物、了解與生活有關的行為準則等等。核心就是養(yǎng)成適應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練習如何與同伴進行分工、協(xié)作,以獲取自身成長所需的養(yǎng)料。同時,在學習中壯大自身能量,為將來服務社會建設、幫助同伴成長做準備。
成長從適應集體規(guī)律性生活開始
幼小教育就是為成長啟蒙
啟蒙,即“蒙童”通過接受外界知識教導逐步掌握人類文明智慧,泛指在外界刺激、引導下,通過模仿、借鑒開啟個人自身的成長智慧。什么是啟蒙教育?家庭教育是世界上最早存在的教育形式,是幾乎所有人都必定會經(jīng)歷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就是啟蒙教育。家庭教育貫穿每個人成長的一生,自孩子受孕的那一刻就開始了【胎教】,孩子出生之后家長對孩子的一切引導行為和行為示范都屬于啟蒙教育的范疇。幼小教育就是在家庭教育基礎上進行專業(yè)化的延續(xù),讓教育教學活動職業(yè)化、教授的內(nèi)容標準化、教學方式集中化......
1、幼小教育就是外界有意識對孩子進行的成長引導活動
人們將剛出生、知識未開的孩子稱為“蒙童”,啟蒙就是外界對孩子進行有意識的認知刺激、引導其逐步掌握知識技能的活動。古代,由于缺乏文化生活,人們能夠接觸到的文化信息極少,甚至有很多人因一輩子都未曾識字、學習而被稱為“文盲”。因此,古人將孩子開始接受文化教育【主要是識字、寫字】活動的開始之日稱為啟蒙。當今,社會文化生活已經(jīng)深入生產(chǎn)、生活的每個角落,“文盲”已被徹底消除,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與文化活動息息相關,從日常購物、社交、出行、通訊等時刻都在進行著文化活動。對孩子的成長教育活動更是被提到了歷史高度,從孕前夫妻雙方的生活習慣調(diào)理、孕期對胎兒進行有目的的胎教,到孩子出生之后各種成長教導活動都是有計劃、有目的啟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孩子是天生的學習“專家”,從胎兒時期在母親子宮內(nèi)的運動體驗開始,孩子就開啟了學習成長體驗之旅。啟蒙教育就是成人有意識的對無意識狀態(tài)下的孩子進行興趣引導,引導他們開始逐步認知社會生活的知識、逐步獲得自我成長能力的活動;就是幼兒期的孩子通過游戲、模仿等方式,開始學習語言文字、運動協(xié)調(diào)、分享協(xié)作等適應社會生活的知識與技能。啟蒙教育起始于家長開始有意識的引導孩子講話、陪伴孩子一起閱讀繪本、與孩子一起玩一些益智型游戲活動,啟蒙教育就是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嘗試、去體驗。
聯(lián)系生活自理能力
2、幼小教育就是有意識的授予孩子生活的知識、與技能
古人言:“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觀察三歲孩子的生活行為就能大致預測到其長大后的心理、性格......孩子七歲所具有的行為習慣,就基本決定著這個孩子一生的發(fā)展狀況?,F(xiàn)實生活中,孩子在七歲左右時大腦就已基本發(fā)育完整,也就是說個人腦細胞的活躍基數(shù)在七歲左右就已基本確定,該有的思維架構已搭建完成,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也已基本確立。所以,孩子在家庭中學到的東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內(nèi)容,后續(xù)的學習成長就是在此基礎上添加血肉。
嬰幼兒是大腦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大腦從出生時的350-400克【大約是成人腦重的25%】快速成長,到孩子7歲時接近成人水平【約1400克】,大腦迅速成長發(fā)育階段的孩子最容易學習、模仿各種語言發(fā)音和運動動作。童年孩子會出現(xiàn)諸如語言、運動等多個“敏感期”,嬰幼兒天生充滿對外界新鮮事物的好奇、探索之心。因此,啟蒙教育及早有意識的引導孩子探索語言發(fā)音技巧、運動技能等,對孩子成長發(fā)育都具有極其重要方向指引作用,比如說7歲以下的孩子學習任何語言都不存在障礙,三歲以下的孩子練習各項柔韌性運動動作都不存在問題......
3、幼小就是從生活中引導孩子成長生活的習慣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蓖晔侨艘簧凶钜妆唤虒У臅r期,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學習“專家”,他們天生對世間萬物充滿好奇、對任何事物都沒有抗拒之心,游戲就是孩子們最樂于接受的啟蒙教育方式。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沒有什么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绷晳T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生產(chǎn)、生活更有效率。如果希望孩子能夠出類拔萃,成長方式與眾不同,那么就必須明白一點:童年所養(yǎng)成的成長習慣決定著人生的未來。孩子成長的習慣包括飲食習慣、作息習慣、學習習慣、衛(wèi)生習慣、語言習慣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之中通過父母的言行示范所承繼的成長習慣,這些習慣將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焙⒆訉W壞容易學好難,個人的成長習性一旦養(yǎng)成,想要扭轉(zhuǎn)、改變會比做任何其他事情都更為困難。父母是孩子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啟蒙老師,啟蒙教育就是從培養(yǎng)孩子成長學習的行為習慣開始,只有從小養(yǎng)成了樂觀積極、勤奮好學的學習成長習慣,才能使孩子受益終身。促進孩子學習成長就是在孩子行為習慣上“逼”他們一把,引導他們養(yǎng)成好閱讀、勤思考、愛探索、善合作的積極學習成長習慣。
俗話說,“育林先育苗,育人當育小?!奔彝ソ逃龑€人人性的影響具有早期性、全面性和深遠性。家庭生活的每一個元素、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教學的素材和行為實踐案例,家庭生活是人性形成的基礎。簡言之,幼小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養(yǎng)育人性達成幸福人生,就是培養(yǎng)孩子學習成長的習慣、就是為人生成長啟蒙。
知識是成長進步的“墊腳石”
幼小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是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地基部分,只有根基牢固之后的建筑才能立得穩(wěn)。因此,幼小教育應該重視品德、習慣教育,健全孩子成長前行的人格;就是老師【包括家長和學校老師】用自身言行給予孩子們真、善、美、丑的言行示范,并給予孩子們言行習慣及時準確的成長反饋,引導孩子們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成長習慣、讓他們能夠在智慧的藍天下自由翱翔。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愿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yǎng)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jīng)歷風雨。對于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yè)——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里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癥+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yè),與家長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游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qū)鄰里教育服務生態(tài)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