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命教育課程故事思考,生命教育課程故事思考與感悟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生命教育課程故事思考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生命教育課程故事思考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有趣的、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有哪些?

月有陰晴圓缺

生命教育課程故事思考,生命教育課程故事思考與感悟

  

  中秋之夜,院中賞月,天空陰蒙蒙的,沒有一絲月光,古人講的真好:“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心中感嘆,世事大抵如此。又一轉念,多年前的一件往事卻闖入心頭。

  具體日子記不得了,去聾啞學校參加一個捐款儀式。其中一項活動是參觀學生們上課,和眾人一起走進教室,里邊已經坐好了十幾個孩子,個子高高低低,年齡也大小不一,看來有的進班早一些,有的要晚一些,不像普通的學校,年齡都差不多。

  上課開始了,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好”字,揮手“叫”起了一個男同學,用教鞭指了指字,男孩站了起來,大聲的讀:“嗷”。

  參觀者都吃了一驚,互相看了看,沒有作聲。

  老師笑了笑,再次用教鞭敲了敲黑板,用鼓勵的目光示意他再來一遍。孩子依舊大聲的讀:“嗷”,聲音高的有些嘶啞。我忽然明白,他是聽不倒自己的聲音才這么用力的。

老師舉起手彎了彎姆指,表示鼓勵后讓他坐下。又在黑板上寫了一個“書”字,用同樣的辦法“叫”起了一個女同學。這是一個嘬口音,女孩憋的臉都紅了,半天才發(fā)出一個音:“嗚”。我鼻子一酸,身后的人群中傳來了抽泣聲。

老師慈愛的看了女孩一眼,還是豎起姆指彎了彎,表示贊揚。轉身在黑板上寫下“媽媽”兩個字,然后轉過身來,示意全班起立,微笑著說:“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朗讀這兩個字”。

  我心里一緊:“不要再讀了!”

我認為孟母三遷這個故事就能給人教育意義。孟子作為小孩子地時候,會因為環(huán)境地變換而學習所處環(huán)境中地東西,這里其實也就是教育我們說孩子所學習到地東西是受環(huán)境一定地影響的。而孟母的三遷,則教育我們,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未來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

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一句臟話,一些不禮貌的舉止而生氣,甚至去打罵孩子。他們只會怪孩子沒有學到好的東西,可是他們很少去想到是因為身邊的環(huán)境影響才促使孩子在向“壞孩子”的方向發(fā)展,及少有父母會因為孩子的一些不利于以后成長的舉止而想到搬離當下的環(huán)境。所以我想這可能也是當今社會很少有“孟子”那類圣賢之人出現(xiàn)的原因吧!

在這里,我也想對天下父母說——愛他,就給他好的環(huán)境,和適合的教育方式。不要一味的讓自己的孩子去承擔你們所給的環(huán)境所帶來的影響。

之前在報紙上看過一條新聞,大概意思是說,在農村有一位大字不識一籮筐的父親,把三個孩子都培養(yǎng)進了清華北大。

有人問他教育的秘訣是什么,他說,從孩子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每次孩子放學回家都要把當天在學校學的東西回家講一遍。不僅要講出來,還要讓父親聽懂。

這樣孩子在學校必須認真聽,不僅要認真聽,還在思考、提煉學校所學的內容,這樣才能讓父親聽懂。一來二去,孩子不僅掌握了所學內容,還學得很深刻。

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也不同。

它是一種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理論。最早它是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先發(fā)現(xiàn)并提出的。

如果只是單純地聽別人講,或者看書看演示,留存率最高只有30%,而討論、實踐和教授他人學習,知識留存率最高可達90%。

這位農村父親,讓孩子把學校所學的知識講給自己聽,無意間鼓勵孩子主動學習,教授給他人。多么有智慧的父親。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生命教育課程故事思考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生命教育課程故事思考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