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的皮影戲歷史如何介紹(中國的皮影戲歷史如何)_重復(fù)

說到這中國皮影戲,您說這不是巧了么,正好筆者剛剛參觀完成都博物館舉辦的《影舞萬象-中國皮影展》,正好咱們邊看我實拍的皮影文物的照片邊說說這中國皮影的歷史。

因為是在成都博物館拍攝的皮影,那咱今兒就拿四川皮影舉例說說,燈影戲始于戰(zhàn)國,興于漢朝,四川皮影到清代極盛,它是中國一種具有悠久歷史與文化內(nèi)涵的民間戲劇形式,簡約純樸而古韻猶存,說到這皮影的材質(zhì),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驢皮、牛皮之類的動物皮制成,故而得名皮影兒。

中國的皮影戲歷史如何介紹(中國的皮影戲歷史如何)_重復(fù)

明末清初,由于張獻(xiàn)忠占領(lǐng)四川,農(nóng)民軍把湖北的皮影帶到了川北地區(qū)。康熙年云南皮影又隨著吳三桂的隊伍到了四川。乾隆時期,陜西皮影子也傳入到了川北地區(qū),就這樣四川的皮影融合了多家所長,加上繁復(fù)精細(xì)的制作工序、巧奪天工的雕刻技法,造就了皮影的絢麗華彩的巔峰,大家可以仔細(xì)看一下博物館中的這些皮影展品,每一件都凝聚著民間藝人勞動與智慧。

在進(jìn)行皮影表演時,民間藝人們坐在一塊白色幕布后面,幕布后點上燈,皮影藝人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嘴里也不閑著,他們用極具地方特色的曲調(diào)唱誦傳統(tǒng)的歷史故事,旁邊是鼓樂隊配合藝人演唱伴奏,整場皮影表演的震撼度不亞于一場國粹京劇,欣喜的是目前“皮影戲”目前已經(jīng)成為了我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筆者在這里也希望咱老祖宗的手藝和文化能保存下來并被完整的傳承下去。

皮影戲,又名“燈影戲”、“土影戲”。皮影戲在我國起源很早,傳說漢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武帝時常想念,有個叫少翁的人,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燈光照射到布帳上,武帝看到布帳上的影人,很象死去的李夫人,非常高興,這可能就是我國皮影戲的維形。兩宋時期,開封和杭州等地的市鎮(zhèn)上,設(shè)有許多影戲棚棚,演出三國故事等,非常熱鬧。元代時,我國的皮影戲流傳到了緬甸、波斯、爪哇、暹邏和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qū)。清代乾隆時,在中國傳教的法國神父,又把中國的皮影戲逮到了法國并傳到了英國和德國,它的演出,在歐洲曾轟動一時,上演過許多名劇本。十八世紀(jì)德國的文壇巨人歌德,在1781年他生日的那天和同年11月24日,先后兩次用中國的皮影戲,上演了“米娜娃的生平”和“米達(dá)斯的判決”兩部名劇,博得來客的熱烈歡迎。

皮影戲中用以表演的皮質(zhì)人形,稱為皮影。最初是用素紙雕刻成形,后來采用羊皮或驢皮制作,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和罩油,然后通過燈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象。

皮影人一般高約一尺,身上有若干關(guān)節(jié),用胡琴的琴弦絞連,接上三至五根鋼制細(xì)桿。表演者在幕后操縱。過燈光投影,非常生動和逼真。音樂伴奏和歌曲,也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腔調(diào)。

皮影雕鏤精致,色彩鮮明。刻畫出各種性格特征的人物,主要著重于夸張人物的眉、眼、鼻、嘴和胡須等。用色有紅、綠、藍(lán)、黑等,每色又分深淺層次,文武小生、旦角、白凈及其他表演白臉膛者,用透雕;黑頭、紅凈和花臉等,則都用半透雕。由于是在平面的布幕上進(jìn)行投影演出,只能左右動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為側(cè)面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