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皮亞杰理論的主要觀點及其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皮亞杰理論對幼兒的教學啟示)

皮亞杰的兒童智力發(fā)展理論,是20世紀最重要的發(fā)展心理學理論體系。皮亞杰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研究人類理性的核心問題,把研究兒童心理的發(fā)展當作一種“方法論的插曲”,力圖尋找生物學與邏輯學和認識論之間的關系,而他的理論體系的重心則在兒童智力的發(fā)展上。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智力的發(fā)展表現(xiàn)出階段的特性,每一階段中兒童思維具有特定的性質,這些特定的性質由不同的認知結構所決定。兒童的認知結構是在兒童與環(huán)境對象相互作用中不斷建構的。皮亞杰的智力發(fā)展理論向我們揭示了兒童智力與成人的不同之處,使我們認識到從新生兒到成人這段時間的認知發(fā)展不是一個簡單的數(shù)量的增加,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fā)展過程,并表現(xiàn)出發(fā)展的階段性,即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在對學前兒童進行教育時我們要注意兒童所處的發(fā)展階段,不僅要因材施教而且還要因時施教。

按照皮亞杰的觀點,兒童從出生到2歲時處于感知運動階段,這時的兒童主要依靠肌肉動作和感覺來探索外部世界,對自己感知到的實際事物進行直覺動作思維。成人在這段時間內(nèi)就應該多與嬰幼兒接觸,給他們提供一些直觀的、可感知的刺激物,鞏固嬰幼兒已有的反射,練習并發(fā)展新的習慣動作,形成有目的的動作,進而達到手段和目的之間的分化并協(xié)調(diào)。有了這些練習基礎,嬰幼兒才能發(fā)展新的手段以應付新的情景。例如,臺布上放著玩具,兒童用手抓不到玩具時,便先抓臺布,然后借拉臺布而獲得玩具。這里抓拉的動作是原有的,但拉臺布而獲得玩具則是新的行為。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嬰兒的思維是需要靠動作來支持的,同時,也要重視先前的動作練習對后續(xù)更高層次動作發(fā)展的基礎性作用。

皮亞杰理論的主要觀點及其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皮亞杰理論對幼兒的教學啟示)

作為托兒所和幼兒園的老師也要重視嬰幼兒這時期的教育,不能簡單的認為這時的嬰兒受活動能力的限制,只躺在自己的嬰兒床上睡覺就可以啦,只對那些哭鬧的孩子加以關注。其實,孩子越小就越是需要我們成人給予他們越多的接觸和關注。這時的嬰兒活動能力不足,就需要借助我們成人的力量來幫他們實現(xiàn)運動。例如,在發(fā)展幼兒運動能力方面,我們可以從開始的幫嬰兒翻身,讓他試著趴一會兒,并且還要經(jīng)常的幫嬰兒做按摩;嬰兒可以爬行的時候,我們更要引導嬰兒多多運動,玩一些找東西、賽跑的游戲,讓嬰兒在運動中進一步發(fā)展自己的骨骼肌肉和身體的平衡性;再大些時,可以幫著嬰兒站立一會,駕著走一會,一步步的幫助他們學會行走,進而鼓勵他們進行更大范圍的獨立探索。另外,托兒所和幼兒園的老師還應該鼓勵家長多來幼兒園,參與嬰幼兒的教育和活動,教家長做一些親子游戲,增進與孩子感情的同時,也能促進孩子體格和智力的發(fā)展。

在感知運動階段的中后期,兒童獲得了客體永久性觀念,皮亞杰把這一成就稱之為“哥白尼式的革命”,對兒童智力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正如胡士襄先生所說的:“他在感知運動期的作用是幫助兒童接觸自我中心傾向,使主客體分化,使兒童認識到自己是客觀存在世界中的一員。”客體永久性的獲得除了受兒童生理因素的影響外,平時的練習也有助于兒童更好的獲得它。在嬰幼兒教養(yǎng)問題上,成人就應當充分利用和培養(yǎng)各種機會幫助嬰幼兒形成客體永久性的概念。父母應當多和孩子做一些遠近搖擺、躲貓貓、藏東西的親子游戲,讓孩子認識到物體空間位置的變化,從而認識到客體永久性。同時,父母也可以試著與孩子進行短暫的分離游戲,讓孩子逐漸降低與父母的分離焦慮,使孩子認識到父母的短暫分離并不代表永遠的分離,最后,孩子在獲得更多的安全感的同時,也可以認識到客體永久性。作為托兒所和幼兒園的老師更是應該認識到客體永久性觀念對兒童智力發(fā)展所具有的重大意義,并且還要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幫助兒童盡早的形成這一觀念。

兒童在2至7歲時就進入了前運算階段,是幼兒處于運動之前并為運動做準備的階段。該階段的兒童借助表象符號來代替外部事物,重視外部活動,兒童開始從具體動作中擺脫出來,憑借象征格式在頭腦里進行“表象性思維”。在這個時期,兒童能夠憑借某種符號對外界事物加以象征化,具有一種象征性思維。例如,此時的孩子會把洋娃娃當作自己的孩子,把積木當成汽車,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象征化。這個年齡的兒童喜歡沉浸在自己假想的游戲中,并且具有泛靈論傾向,會認為花草樹木都是有生命的,我們成人要理解和尊重幼兒的這種行為。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中,我們成人也要利用幼兒的這些思維特點不失時機的對幼兒進行教育。例如,利用幼兒認為花草樹木都是有生命的這點,可以對幼兒進行環(huán)保教育,告訴幼兒“小草也是會怕痛的,所以我們不要隨便的踩他們”、“花兒離開媽媽也是會傷心的,所以不要摘花”,雖然這些自邏輯上是錯誤的,但是幼兒卻非常相信這些,相比那些枯燥難懂的環(huán)保條例,這種教育方法對幼兒更適合。

在幼兒園中,針對這一年齡段的孩子,老師應多支持、鼓勵和引導他們做一些角色游戲。幼兒在游戲中可以模仿現(xiàn)實生活中大人的一些動作和行為,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也可以借此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鍛煉思維,練習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學會與人相處。教師可以以游戲者的身份介入幼兒的角色游戲中,一碰等的姿態(tài)與幼兒交流互動,并且還要適時的引到幼兒進行積極的思維,使游戲能夠更進一步的發(fā)展,使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的提升自己。另外,教師和家長還應該注意到的一點就是,該階段的幼兒由于其思維水平和社會經(jīng)驗的不足,對一些事情往往會產(chǎn)生錯誤的認識,有時也會把假想和事實加以混淆,會出現(xiàn)一些撒謊的行為。這時,作為教師和家長就應當耐心的對待幼兒的這些不合理的行為,對幼兒進行耐心細致的引導,使幼兒獲得正確的認識。

兒童在4至7歲時開始從表象思維向運算思維階段進展,但是他們的判斷仍受直覺表象自動調(diào)節(jié)的限制,處于直覺的半邏輯思維階段。這一階段兒童思維的突出特點是自我中心主義,即,兒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動作上的現(xiàn)象。這個階段的兒童在大多數(shù)場合下認為外部事物就是自己直接知覺的那個樣子,而不能從事物的內(nèi)部關系來觀察事物,不能采取更加客觀的觀點。例如著名的“三山實驗”說明的就是這個現(xiàn)象。在該階段的幼兒會非常的固執(zhí)己見,會認為自己做的事情就是正確的,這時我們成人無論向他們講什么道理都是無用的,他們只會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使幼兒乖乖的改正錯誤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先要讓幼兒自己去認識自己的錯誤,然后我們在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例如,在“三山實驗”實驗中,幼兒只能看見朝向自己的那一面山的樣子,所以才會說的不全面,如果,這時我們再把幼兒帶到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幼兒很自然的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相比于我們說一大堆深奧的道理,這樣做會更有效。

相對于對小學和中學兒童的教育而言,對學前兒童的教育是比較難的。因為這個階段的兒童還無法清晰的表達自己想法,許多家長無法了解自己孩子需求,以至于忽視甚至是遏制孩子的特殊需求,如果他們多了解一些學前兒童心理方面的知識,也許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這種行為是多么的荒謬。作為專業(yè)的學前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不僅要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的尊重幼兒,針對幼兒的年齡和思維特點進行適時適宜的教育,還應該向幼兒家長普及相關的知識,形成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