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課程構成內容有哪些,教育課程構成內容有哪些方面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課程構成內容有哪些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教育課程構成內容有哪些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教育觀包括哪些內容?

教育觀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教育課程構成內容有哪些,教育課程構成內容有哪些方面

一,什么是教育

教育包含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教’’,另一個層面是‘‘育’’。教側重知識技能的傳承,育側重于整體發(fā)展。

二,為什么教育

教育活動是很多動物都具有的行為,其根本目的,是讓下一代繼承和發(fā)揚前人的經驗和技能,使之獲得更強的生存能力,獲得更好的生存質量,從而提高種群的規(guī)模和地位,有利于種群的繁衍生息。人類的教育活動也不會超出這樣的目的。

三,怎么教育

這是方法論的問題,社會上流傳著千百種教育理論,都是這個范疇。所有方法論都針對一定有限范圍的特定人群有較好效果,還沒有適合所有人都有好效果的方法,現(xiàn)在的普及性教育,也不能對所有人有效(比如有智力或眼耳有殘疾的孩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怎么教育有無數(shù)的經典,只是沒有被發(fā)揚光大,我舉個例子,在佛教中有‘‘法門’’一說,一個法門就是一種教育方法,但是有多少呢?佛陀說有‘‘八萬四千’’,這只是個比喻,可能比這還多。為什么有這么多法門呢,佛說‘‘要因材施教’’。

以上是本人的一點淺見,僅供參考,如有不妥,請多指正。

個人認為現(xiàn)階段我們的教育觀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

“教”:1.教知識。這個是對間接經驗的掌握,是立足之本,孩子自出生起家長教,上學后老師教,工作后師傅教。這些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快速獲取能力的必經之路。2.教方法。“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只被動的接受終將被生活所淘汰,必須要學會生存的方法。因此,要教會學習得方法,將被動變?yōu)橹鲃拥墨@取,通過不斷地學習,使自己變得更好。教才可以說到位。

“育”:1.育自己。現(xiàn)在的父母,師長其中的一大部分都只是育孩子,從沒有想過自身的問題。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家長,在教育子女之前有沒有審視自己;師長傳道授業(yè)解惑時有沒有反思自己的知識體系是否符合當前實際。2.育品德。目前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對孩子道德素質的提升。“德才兼?zhèn)涫浅善罚械聼o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因此,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任重而道遠。

以上回答是個人的粗淺認識,敬請各位同仁多多指點。

謝邀。

由于人們看教育的立場、角度、方法等存在差異,必然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教育觀,并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不論人們對教育的主觀意識是怎樣的不同,都不影響教育的客觀本質。以前有人通過一些理想化的教育觀來闡述教育是什么的問題,例如有這樣的說法:“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提高人們的思想品德水平的活動,都是教育。”這段話描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功能,顯然是一種教育觀,但該提法把一些不屬于教育的實踐活動也列入了教育范疇。實際上人們自己觀察、研究事物也能增進知識。如達爾文研究、創(chuàng)立進化論的活動,在這種活動中不可能有人教達爾文進化論的知識,即不存在進化論知識的教育者,其活動也就不屬于教育活動,但該活動確實增進了人們的進化論知識。而且人類所有創(chuàng)新的、第一手知識一般都不是教育的直接成果,教育傳播的是已有的知識,使受教育者獲得教育者已經掌握的知識。還有一種對教育的作用、目的寄予美好希望的教育觀:“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但現(xiàn)實里的教育活動并不都是那么理想。就以臺獨勢力推行的“去中國化教育”活動來說,反臺獨力量與臺獨勢力雙方就會對這種活動是否“是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的看法形成分歧。人們若是誤把它作為教育定義,就有可能造成持不同觀點、立場的人對同一種活動是不是教育得出截然不同的判斷。為便于人們探討各種教育問題,就需要對教育這一客觀事物有個明確、統(tǒng)

教育是指人著眼于他人的素質、能力而進行的影響其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tài)的信息傳遞活動。其中信息傳遞者稱為教育者,信息傳遞的對象稱為教育對象。狹義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或教育機構有組織地、系統(tǒng)地實施的教育活動,即正規(guī)教育,如學校教育。人類高度發(fā)達的神經系統(tǒng)是教育產生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它提供了感受、記憶、聯(lián)想、想象、推理等完整的思維功能,使人的意識能夠相互影響并得以傳播。

從教育的定義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規(guī)劃、管理教育活動的方向和目標、傳遞信息的內容和方式。教育者愿意施教有多重因素,其一出于人的利己性。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有效的支持和幫助,要是可以支持和幫助自己的人的能力不足,那么獲益也將有限。如果通過教育提高了可以幫助自己的人的能力,其獲益既可擴大。其二出于人的利他性,希望他人通過接受教育而生活得更好。其三出于人的競爭性,競爭性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教育使己方的競爭力加強,另一方面借助教育活動,削弱對方的競爭力。其四出于人的操控欲,人生來就有希望生存環(huán)境合乎自己需要的意愿,并試圖加以改變。教育者通過教育活動使他人的狀態(tài)和作為合乎自己的要求。教育者往往宣稱自己的教育是正當?shù)模聦嵶C明并不完全如此,例如殖民主義當局對殖民地人民的奴化教育。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向教育對象傳遞信息,可以通過話語、表情、姿態(tài)、行為;文字、圖象、音頻、視頻;書籍、報刊、電影、電視、電話、電腦、網絡等各種直接或間接方式及媒介,甚至通過他人進行。而這個他人不一定是教育者,因為教育者是著眼于他人的素質、能力而傳遞信息的。

人的新奇感、好奇心既驅使人探索客觀世界,又造就了人的求知欲和模仿力,使人接受教育成為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有兩個主體,教育者和教育對象,而教育活動的成效取決于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的覺悟。受教育者有主動求教和被動受教兩種基本狀況。當教育內容與受教育者求知一致時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當教育內容與受教育者求知不一致時不易取得理想的效果;當教育內容與受教育者的要求逆反時,往往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負面的效果。如果教育對象拒絕教育者所傳遞的信息,教育就可能失敗。

教育活動中傳遞的信息即教育內容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類文明的精神成果,以影響教育對象的精神世界。由于人類文明是逐步發(fā)展的,其中必定包含不完善的、有缺陷的、甚至錯誤的信息,因此有的教育不能帶來積極的效應,還有可能帶來消極的效果。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逐步發(fā)展,以往的不足會被克服,但又可能有新的誤區(qū)產生。如宇宙“地球中心論”曾經長期作為教育的內容,隨后被“太陽中心論”取代,而現(xiàn)“太陽中心論”也已被放棄。另一方面是教育者借助其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導地位,有時是強勢地位,向教育對象發(fā)出的啟發(fā)、引導信息以及獎懲信息,以影響教育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

教育者、教育對象及其之間的信息傳遞是構成教育活動的三個要素,缺了其中任何一個,就不成為教育了。如果其中任何一個出了問題,教育也會出問題。人類積累的精神文明(如思想、道德、觀念、經驗、知識、技能、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等)如果僅僅記錄在媒介上而不被人的大腦所接受就只是一些符號而已,只有進入了人的大腦,為人覺悟才能發(fā)揮作用,教育活動就實現(xiàn)了這個過程。

由于每個人來到世上時,雖然遺傳了人類的神經系統(tǒng),具備了構建其精神世界的物質基礎,但其精神世界卻是空白的。只有隨著他的成長,他的精神世界才能逐步建立起來。如果每個人的精神世界只是通過其自身的經歷和個人的體驗來建立,并隨著其生命的終結而消失,那么人類文明就只能徘徊在初級階段,難以得到發(fā)展。幸好教育能使后人繼承前人的精神成果,它提升了受教育者的能力和人生境界,并且能不斷在較高的起點上推動文明進步,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并使人類的精神文明得以傳遞,因此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教育。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課程構成內容有哪些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課程構成內容有哪些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