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庭教育王暢案例,家庭教育王暢案例分析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家庭教育王暢案例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家庭教育王暢案例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曹丕為何在王粲墓前學驢叫?

古人形容一個人反應靈敏、 眼光敏銳,往往用耳聰目明這個成語概括之。

家庭教育王暢案例,家庭教育王暢案例分析

的確,目明之人一定是火眼金睛,如果成神了,就會變成千里眼了。那耳聰之人呢?聽覺系統(tǒng)一定發(fā)達,如果成精的話也會變成順風耳的。

聽覺系統(tǒng)發(fā)達的人,對世間的各種聲音有獨特的辨識力。遠古時候的周幽王,他就喜歡褒姒的笑聲,即便是褒姒的一聲冷笑,都能讓他感覺到骨酥肉麻。

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這一定是進入了一種癡迷的境界。

伯牙彈琴的時候,鐘子期在一旁欣賞,他總是能準確地說出伯牙的琴聲中所表達的意思。后來鐘子期死了,伯牙覺得再也找不到比鐘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把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而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他的愛好卻是愿意聽驢叫。大家聽到他的這個愛好,是否覺得有些奇葩?一個滿腹經(jīng)綸的飽學之士,不聽吟詩頌詞的朗朗節(jié)奏,卻專好聽粗俗單調(diào)的驢叫,是否讓人覺得有辱斯文?

漢才子王粲文才出眾,被后人譽為“七子之冠冕”,就是“建安七子”中的領袖級人物的意思。

  當時文化界流行寫詩賦,王粲文學上最拿手的就是賦,其中的《登樓賦》成為當時的流行作品,一度登上東漢詩賦排行榜的榜首。

  王粲還有一個癖好,喜歡聽驢叫、學驢叫,每次聽到驢叫,他都如聞仙樂,如癡如醉。

  王粲歸附曹操后,曾勸劉表的兒子劉琮,以和平方式令其歸降于曹操,避免了流血犧牲,這等不世之功,連曹操也深為感佩,視王粲為自己的得力助手。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征討孫吳,王粲以侍中之職隨大軍出征。第二年,王粲得了一種眉毛脫落的怪病,半年后不治而死,時年41歲。

  肱股之臣英年早逝,世子曹丕最為悲傷。

  曹丕為王粲感傷,是因為英雄惜英雄――曹氏父子三人都是當時的文壇風云人物,曹丕對王粲的才學相當佩服,與王粲是好朋友。

  曹丕和王粲經(jīng)常在一起飲酒做詩。有時玩得興起,他倆一起學驢叫,常引得大家捧腹不已。

  對曹丕來說,王粲的死,于公于私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作為王粲生前的知己,他要為王粲開一個隆重而又別開生面的追悼會。

  曹丕親自為王粲舉行送別儀式。他帶著魏國知名的文人雅士去祭奠王粲,在王粲墓前動情地說道:“王兄是我的知己,如今他舍我而去,我就不說什么什么官話、套話了。”聽到這里,參加追悼會的人們都望著曹丕――不說官話、套話,他要說什么話呢?不會是以哭代說吧?

  曹丕的思維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樣,正在一幫文人干瞪著眼睛傻愣著的時候,曹丕清了清嗓子接著說:“我知道,王粲兄平日最愛學驢叫,就讓我們集體學一次驢叫,送他入土為安吧!”

魏晉時代是個文人追求自由精神、個性解放,文人見面會發(fā)出兩聲驢叫表示親昵,這個行為現(xiàn)代是不可理喻的,王粲還非常好這口,每次聽到驢叫都興奮,從而使靈感突發(fā),作起文來如有神??。

再來說下曹丕和王粲的關系,王粲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其文學造詣很高,他的父親,祖父都位列三公,由于生在亂世一直沒有好的仕途,先在劉表賬下做官,后曹操攻下荊州,也就在曹操的賬下了,很得曹操賞識加官封爵,王粲不但得到曹操賞識還和曹丕曹植比較投趣,一起作詩作文,和世子曹丕結(jié)成深厚友誼,建安二十二年,王粲隨曹操出征孫權,第二年春天病故,年僅41歲,整個建安文壇觸動很大,曹丕極度傷悲,以世子身份率領文人一起到王粲墳前祭拜,曹丕仰天學驢叫,眾人也隨世子學驢叫,這就是驢鳴送葬的由來!

喜歡我的文章請點關注,以后會持續(xù)更新!

曹丕學驢叫的這個故事記載于《世說新語》中。

至于曹丕為何在葬禮上學驢叫送別王粲,以史為鑒先從下面幾個背景說起,了解了這幾個背景,就知道曹丕為何要做出如此驚人之舉了。


王粲與孔融、徐干、陳琳、阮瑀、應玚、劉楨并稱“建安七子”。是當時僅次于三曹(曹操、曹植,曹丕)的一流高手。

而建安七子中水平也分不同,梁朝大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贊譽王粲為“七子之冠冕”。比其他六人要強。

一度被人和曹植并稱“曹王”。

王粲小時候被大文豪蔡邕自認不如,王粲來的時候倒履相迎。

后來天下大亂,王粲投奔劉表而不受重視,等劉表死后勸說劉琮投降,被曹操任命為丞相掾,賜爵關內(nèi)侯。

后來曹操覺的王粲不僅文化水平高,而且在參謀上也很厲害,于是又任命王粲為軍謀祭酒,參贊軍事。

等到曹操成了魏王,建立了魏國,又任命王粲為侍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家庭教育王暢案例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家庭教育王暢案例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