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代聰明的小孩的故事有哪些(古代聰明小孩的故事20)

?名家、名作、名譯,美麗的人生從最美的閱讀開始,溫暖的愛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就像你在山谷里大喊一樣,你喊了才有回聲,你不喊只有風聲,相互幫助的人生才是溫暖的人生,讓孩子學會愛的經(jīng)典童話。??

鏈接:?

古代聰明的小孩的故事有哪些(古代聰明小孩的故事20)

提取碼:ikbn名家、名作、名譯,美麗的人生從最美的閱讀開始,溫暖的愛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就像你在山谷里大喊一樣,你喊了才有回聲,你不喊只有風聲,相互幫助的人生才是溫暖的人生,讓孩子學會愛的經(jīng)典童話。??

古代家長怎么教育孩子,有失敗的事例么?

古代的名人偉人,尤其是帝王將相們,他們的行為舉止對整個國家乃至全社會都具有不小的影響力。因此,他們的教育子女之道便成了后人家庭教育的重要參考模式。

一、曹操——官二代教育的歷史典范大家都知道,曹操的兒子們可以說是個個了得,曹丕“博聞強識,才藝兼?zhèn)洹保徊苤膊鸥甙硕罚瑢懢汀堵迳褓x》;曹彰武藝超群;還有曹沖,是出了名的神童,關(guān)于他曹沖稱象的故事至今流傳。

一個兒子出類拔萃可能是個人資質(zhì)的緣故,但個個厲害顯然就與曹操重視家庭教育分不開了。

“生子當如孫仲謀”,在曹操心里孫權(quán)是做兒子的榜樣,孫權(quán)可以說是“官二代”里的佼佼者,雄才大略,獨霸一方,不臣曹魏,所以,曹操教育孩子目標也非常明確,就是培養(yǎng)如孫權(quán)一般能治國平天下的萬乘之才。

曹操曾頒布《諸兒令》,意思是說:兒子們小的時候,我都喜歡,但是長大了,我會量才而用,說到做到。對部下,我不偏心,對你們,我也公正,唯才是舉,最有才能的人,才配當我的接班人。

為了更好地實行對孩子們的教育,曹操為兒子們選擇配備了最好的老師,他甚至為兒子們的老師立下要求標準:德行堂堂正正、深明法度。

而后他將邢颙先后配送給曹植、曹丕當老師,還將“秉德純懿,志行忠方”“國之重寶”的邴原和連他本人也十分敬重的張范派去輔佐曹丕。

派送老師時,曹操非常客氣地對他們說:我的兒子不成材,怕他難走正路,想請你們?nèi)タ镎齽衩闼?/p>

二、張居正:心胸放寬,足以成大事一代明相張居正說,沒有機會時,我絕不輕舉妄動,有了機會我就會抓住不放,不達目的不罷休。

20多歲中舉,張居正一直在朝廷中蟄伏著,上有恩師,旁有同窗,有許許多多各種各樣關(guān)系的人活躍著,自以為是地指點著江山,輪不著無關(guān)系無靠山無媚骨的他逞能。可是,他從來也沒放棄過實現(xiàn)抱負的那一刻,只是這一切他埋在心里。因為他認為時機不到,如果過早地將自己堅利的牙齒露在外面,會被強大的對手敲掉。他們中任何一個人在朝廷中都是舉足輕重的,敲掉他的牙齒易如反掌。

有一天皇上高興,沒有征求能臣們的建議便將張居正外放,去做一件能臣寵臣們做不了的事。張居正居然做成了,他不敢貪功,把所有功勞都歸于英明的皇上,歸于自己的上司。大概意思是說,我做的這點工作如沒有皇上的信任是干不成的等等。萬歷皇帝原本也是個英明的好皇帝,可惜已被寵臣們吹呼得忘乎所以了,聽了張居正的話,一時也很為自己的英明而高興。但他架不住寵臣們背后的嘀咕,看看,張居正多狂,干了一點小事,就不知天高地厚了,敢把自己與皇上扯到一起。皇上一聽,生氣了,真是的,張居正不識好歹,這小子不能用。皇上一生氣,寵臣們便七嘴八舌地詆毀起了張居正。

為什么呢?因為張居正潛在的能量讓他們害怕,寵臣們靠的是一張嘴皮子,靠的是一個寵字,窩里斗時爭寵奪愛,以小計謀取得暫時的利益,真正到了危急關(guān)頭盡干一些損人不利己的蠢事。當他們單個與張居正擺在一起時,誰也不是張居正的對手,如果他們捆在一起,張居正只有認輸。

可是,在朝廷權(quán)力斗爭的20多年里,他們從來捆不到一起,他們唯一的共同點是在背后詆毀他人。張居正年邁時對兒子說,詆毀不可怕,尤其你的對手,因為他在詆毀你的時候,他也在背后詆毀著你的另一個對手,你們的結(jié)果是平手。如果你能做到不在背后詆毀他,你就高他一籌。如果你還能做到背后夸贊詆毀你的人,這就稱得上聰明。

張居正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凡是背后詆毀你的話,肯定擺不到桌面上,如果能夠擺到桌面上而你的對手不在桌面上說,卻在私底下詆毀,說明你離目標不遠了,因為他們的智商太低了。

45歲那年,一場宮廷變故,使張居正一躍成為首輔大臣,掌控了明朝的江山。神宗當時只是一個10歲的孩子。這位官場上遲暮的英雄,歷經(jīng)坎坷,實現(xiàn)著他的人生目標。臨終前張居正對兒子說,你父親一生并不聰明,因為不聰明,贏了太多聰明的人,男人一生只要眼光不短淺,心胸放寬,足以成大事。

三、忠誠宰相諸葛亮:教育子女儉以養(yǎng)德

三國時期,西蜀丞相諸葛亮一生忠心輔佐劉備、劉禪兩代帝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遠,希望自己的兒子“志存高遠”。諸葛亮非常喜愛自己的這個小兒子,但同時又對他的成長充滿了擔憂。他在給其兄諸葛瑾的信中曾說道:“諸葛瞻今年八歲了,十分聰慧可愛,但我又擔心他過于早熟,最后成不了大器!”可見,諸葛亮十分重視子女的早期教育問題。

諸葛亮雖高居相位,卻一生儉樸,他曾經(jīng)在給后主劉禪的上表中說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此外別無積蓄,而這些也足夠家人使用的了。我保證在我死后,家里家外都不會留有多余的財產(chǎn),不辜負陛下對我的厚恩。”諸葛亮親自履行著自己“儉以養(yǎng)德”的做人準則,希望子孫后代成為擁有遠大理想、勤學儉樸的有為之人。

古往今來,很多名人政要都選擇以書信的形式教育子女。諸葛亮就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