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州甘棠教育機構,德州甘棠教育機構怎么樣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德州甘棠教育機構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德州甘棠教育機構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各位都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啥時候搬遷到現在居住地的嗎都有家譜嗎?

沒有家譜。1912年我的太爺爺從河南洛陽做生意到西安,我的父母于1951年正式將戶口從河南洛陽遷至西安,我有36年沒有回過我的老家了。1998年家族寫信告訴我要修家譜,我寄了60塊錢回去,因工作暨身體原因(暈車),我一直沒有回去看看,今后也沒有那個可能了。懷念家鄉(xiāng),但我是西安人,從里到外,地地道道的西安人,從飲食習慣到思維模式都已經徹底西安化了。

德州甘棠教育機構,德州甘棠教育機構怎么樣

顓孫家族報到!

2013春季接到一個陌生電話,自我介紹說他們家族正在修譜,解放前有一支遷至濟寧城北二十里鋪,從QQ上看到我的信息知道我姓孫、濟寧北二十里鋪人,問我是不是他們族人,而且讓幫助他們了解一下二十里鋪有多少村有姓孫的。出于禮貌我去鎮(zhèn)上戶籍科查詢了一下本鎮(zhèn)所有姓孫的信息給對方,某一天對方驅車幾百公里來到濟寧,一共6輛車十幾人,一面感謝一面了解情況尋找外遷分支。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我從小聽說祖籍微山馬坡荊冢集,文革期間破除四舊家譜燒了,更多關于家族的事情老年人都不是十分了解,“孫”是大姓,淵源較多,我們先祖是誰?來自那里?人家為了尋找一個分支跑幾百公里出動十幾人,我為什么不能為家族貢獻點力量?如果現在不修譜若干年后老人們都不了,各支脈將無從考證,后世子孫更不知道自己的家族。

決定以后我即去荊集請譜,請家族中的老人按支整理好,看過祖譜后才知我本顓孫子張后人,明朝興起去復姓改單姓時取孫作姓,先祖師從孔子位列八儒,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傳承人之一,子張之儒是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二千六百多年前居山東、安徽分支散葉繁衍不息!我們分支是乾隆年間遷居此地!

2014年我完成我們村的修譜工作,又與安微取得聯系,正逢全國顓孫統(tǒng)譜,天意!

樹有根水有源,報本思源不忘先祖是我們民族的美德,望大家多與族人交流,促進家族團結!

過年回家時跟我爸討論了家譜的問題,因為我們村的栗姓都是一家人。我們村的栗姓祖上是哥倆,繁衍到現在差不多六代人,就問我爸,我們是從哪里搬來的。我爸說,祖上都是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那的。

我看山西河南的栗姓不少,是不是祖上都是一家子呀??

青州南仇唐氏家族,始遷祖唐虞 祖母郝氏于大明洪武四年攜領三子一侄,自山西洪洞經河北棗強東遷入山東

由17世起統(tǒng)一家族字輩:

知見應錫增,元行敬思維

繼述承先志,傳習裕家修

歷代族賢謹遵祖制按時修續(xù),代代相延,從無中斷,至公元2016年完成第十次續(xù)修。

從夲次修譜調查來看,隨著社會發(fā)展,八零,九零后及零零后敬思維二十四至二十六世族人,不按家譜字輩取名現象已不少見。

但我們家族仍有70%的宗親,還在繼續(xù)用字輩命名后人,個別村宗支仍然保持100%這也是我們家族團結凝聚的體現

祖籍山東登州府福山縣三甲駐六甲社大山夼楊家。

大約在200年前,在清乾隆或嘉慶年間。我的八世祖楊倫因山東老家連年災荒,田少人多,無法度日,所以與四個弟弟攜帶老母闖關東謀生。飄洋過海后,最終選擇在今天的遼寧省東港市十字街鎮(zhèn)棋盤山落戶扎根。至我已歷六代,時間跨度長達二百余年。

至于家譜,據傳逃荒過程中遺失。只帶來了過年供俸的宗譜卷軸,上面一世自七世先祖的名諱都填寫在上。原件在文革時已焚毀,現在供俸的都是后請的。萬幸的是在焚燒之前,我的堂爺爺抄錄了一份藏于房梁上。所以至今能知道先人的名諱,但遺憾的是祖籍地登州府福山縣三甲駐六甲社大山夼楊家這里,應該確定是現在的煙臺市福山區(qū)高疃鎮(zhèn)上疋山夼村或下疋山夼村。可惜與當地的楊姓連不上宗,對不上譜。迄今為止,山東老家的同宗本家也沒找到。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德州甘棠教育機構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德州甘棠教育機構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